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科普漫画:严肃地搞个笑|川合里美|

  科學工作必須是嚴肅的,但科學普及的傳播形式卻隨著傳播媒介的進步不斷進化著。漫畫、動畫、直播等創作形式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這些新鮮的科普模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譬如,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就在談笑間讓你迅速get到“高大上”、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

  去年年初,“混子曰”的主筆“二混子”陳磊就借助引力波的“春風”發布了漫畫《引力波就是,你倆還沒開打,殺氣就噴了我一臉》,以幽默的畫風、插科打諢式的語言,將高深的引力波概念變得通俗易懂,發布當日便獲得了10萬+的閱讀。

  這並不是陳磊第一次出手描繪科普,早在“混子曰”創號之初,《STONE歷史劇》與《STONE汽車台》就撐起了整個公眾號,歷史大事、汽車科普都以漫畫信手拈來,“二混子”也在一組又一組漫畫中收獲了不少粉絲。

  而這種畫多字少的表述方式,與人們印象中以字為主、大部頭的科普書籍形象不符,卻較之後者更易讓人接受。在我國當下的科普類圖書市場,將嚴肅的科學知識通過“不嚴肅”的手段加以演繹的方式川合裡美,正悄然掀起一股熱潮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

  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教師吳寶俊曾在2014年翻譯過一本美國的科普漫畫書籍《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這本書入選了2014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以及“中科院優秀科普作品”。吳寶俊認為,快節奏的生活讓看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圖多字少的漫畫形式迎合了當下利用碎片時間抽空學習的特點,“過去人們總認為漫畫是給孩子看的,而且漫畫的表現手段對于科學來說不夠嚴肅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但顯然這兩種觀點到今天都已被推翻了。首先,很多漫畫的讀者群就是成人,而不嚴肅的內容反而越來越受歡迎,這算是時代烙印。”吳寶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種時代烙印在“混子曰”中體現得更淋漓盡致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來,人們的視線瞬間被理想與情懷、國家科研制度等吸引,幾乎忘記了屠呦呦傾盡畢生精力的研究青蒿素川合裡美。

  陳磊抓住了這一契機,馬上著手了解青蒿素的制備過程與藥效。這對于工科出身的陳磊而言並不容易。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尊龍凱時人生就是博,並確定了每格漫畫的內容後,在《STONE小知識》欄目中推出《屠呦呦對瘧原蟲做了什麼?》。開篇一幅少林鐵頭功撞裂一堵牆的漫畫,表示出陳磊“牆裂”的興奮,然後他從瘧疾談起,進而講到瘧原蟲,再引入青蒿素,闡述殺毒的原理。這組漫畫在“混子曰”微信與微博公眾號一經推出,就激起千層浪。有位標注醫學領域的微博博主留言說:“我已經是你的腦殘粉了,最近一直在模仿和研究混子哥你的畫風和科普模式,膜拜膜拜!”也有文科生寫道:“寫得特別好,生動有趣,連我這種文科狗也明白了。”甚至還有一位幼兒園教師評論:“如果做成視頻,小朋友也可以看哦。”

  這也讓陳磊在科普界一砲而紅。對此尊龍凱時app平台官網。,吳寶俊對于陳磊有著高度評價:“目前從事繪畫設計的人員往往缺乏理解再創作的過程。一般繪畫者並不願細致地了解某個概念後再繪出。”

  對于將高深的概念講解得深入淺出的過程,陳磊自己也承認“相當耗費時間”。陳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一般會經歷至少兩週,因為包括學習、整理、創作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要求都很高。”陳磊繼續解釋說,科普漫畫最難的部分,在于真正理解“用戶至上”的產品理念,創作是一項感性的活動,它很容易使創作者陷入自我旺盛的表達欲之中,而忘掉了你的創作是給普羅大眾的,只有大家都能讀懂的才叫好的科普,“所以我的理解,科普漫畫最難的部分,是知道如何把握讀者需求中的度”。

  這個度的平衡點在于藝術創作與嚴肅的科學知識間的拿捏。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相同的意思:“科普漫畫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創造出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科普漫畫,科普漫畫的創作需要更多的技能,不僅要有科學性,還要有藝術性。”

  陳磊對此也頗有感觸:“科普漫畫是一個具有稍高門檻的創作形式,它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創作能力,同時也需要比較強的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只有在這中間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才能創作出好的科普漫畫作品。更重要的,它的本質是傳播知識,在趣味性方面遠不如故事漫畫、小說甚至電影電視這類純文學創作,受到的關注注定不會很高,所以創作科普漫畫,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

  在《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翻譯過程中,吳寶俊也曾糾結過到底是使用網絡語言,讓整本書看起來更詼諧幽默一些,還是嚴肅地對待這些專有名詞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尊龍凱時平台登錄。,“我與編輯進行了幾番討論後,還是決定採用比較嚴肅的直譯方式”。不僅如此,吳寶俊還建議編輯排版時保留英文,“這樣人們在看到物理故事時,還能順便學習物理的專業詞匯,一舉兩得”。

  縱然有一些國內原創科普漫畫令人眼前一亮,但橫向對比圖書市場中暢銷的漫畫科普圖書,大部分均來自國外的翻譯類書籍,而且多半歸類少兒讀物。國內有些出版社出品的漫畫科普甚至只針對3~6歲的低幼兒童。

  對于漫畫只是兒童專享的認知,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研究室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陳玲也覺得有些無奈:“我認為,對于科學傳播來說,不論是普通的科普書還是科普漫畫書,其本質並無不同。很多人對科普漫畫有直覺式的誤會,以為它是給小孩子看的,其實不然。日本就把漫畫按照年齡分為三個等級,3~12歲、12~18歲和18歲以上,且以成年人為對象的漫畫幾乎佔到日本漫畫產值的一半。”

  這種對科普漫畫刻板的定位,直接決定了國內科普漫畫的創作者對于受眾的定位狹窄,進而導致很多創作者對于科普漫畫創作情緒不高,原創科普漫畫較少。“而且,我國科普漫畫的說教痕蹟較重,尤其當科普成為漫畫的創作目的時,不可避免地會有說教色彩,導致內容牽強、真實性差。”陳玲補充道。另外,漫畫內容與科普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姚利芬正在從事科普漫畫的相關研究,她認為,與國內漫畫相比,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外市場中,歐美科普漫畫作家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引發讀者的好奇心,並且強調科學含量和實用價值;日韓的科普漫畫則長于以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對比之下,“我國目前的科普漫畫在內容上仍然過于拘謹,較多地停留在如何正確地傳達知識的層面上,在如何啟發讀者的好奇心方面仍然需要學習川合裡美。”姚利芬認為。

  為了激發科普漫畫創作者的積極性,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正在計劃開展優秀科普漫畫推介及資助。“我們鼓勵會員進行科普漫畫的創作,也希望更多的美術工作者加入到漫畫創作的隊伍中來。”陳玲介紹說。她同時推介了榮獲2016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選的“第四屆優秀科普作品獎”的一部金獎作品接力出版社的《酷蟲學校科普漫畫系列》。它以酷蟲學校為背景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講述了各類昆蟲在校園裡發生的各種各樣新奇幽默的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可愛的昆蟲形象,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與風趣幽默的漫畫相結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其實,科普漫畫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菲爾茲獎,,很多科普作家都創作過很優秀的科普漫畫川合裡美,比如著名漫畫家繆印堂。近年來隨著媒介形式的不斷豐富,科普漫畫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借助于以微信公眾賬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台,很多科普漫畫重回公眾的視野之中。”王大鵬解釋說。

  作為科學知識的一種傳播方式,不論漫畫還是文字其目的均為科學普及。只是目前身在讀圖時代尊龍凱時app下載!,這種文字加圖片的形式,“不同于純文字帶來的枯燥、晦澀和經常出現的表達不準確,會讓信息變得更加清晰,理解成本變得更低,同時也很有趣”。陳磊認為。“所謂一圖勝千言,科普漫畫相較于純文字形式的科普來說尊龍凱時APP平台官網。,更直觀,更具有吸引力。目前是讀圖時代,更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科普漫畫通過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更好地吸引讀者的關注,使其接受科普漫畫傳遞出來的科學內涵。”王大鵬補充道。

  現在,吳寶俊也因為翻譯了《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預備成為科普漫畫行業原創作者的一分子。在建築學院的職位,讓他認識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設計人才。吳寶俊將這些人才集結:“我們最近正在與中國科協合作,以圖畫的形式解釋百科詞條。”

  不過,在吳寶俊眼中,科普漫畫形式雖吸引人川合裡美川合裡美,但並非科普傳播的最終方式,甚至已經不能成為最佳方式上海景點。當未來成為現在,VR、AR強勢來襲,這些高科技的新媒介將很快被納入科普傳播的媒介中,公眾的選擇也變得更加多元。到那時,“如何滿足廣大公眾的各種科普需求是關鍵問題,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熱門詞匯,從這個角度來說,首先應該有一種利于科普作品產生和傳播的環境,讓公眾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無所不在的科普信息,同時也應該針對不同的需求層次創造出不同的科普作品”,王大鵬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