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ag旗舰厅|杉本知春|“未来实验室”数字平台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

  科研範式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科研範式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數字平台構築了科技創新的新基座。文章分析了科技發展對科研範式變革的新要求,數字化轉型引領科技創新的具體路徑,提出數字平台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構想,並基于“未來實驗室”提出數字平台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具體實踐。研究成果有望為各科研機構的科研數據治理和科研組織模式管理提供參考,為提升我國戰略科技創新力量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當今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展開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新時代,有組織的創新逐漸成為各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流模式。與此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基于大數據研究的科研第四範式正在興起。數字平台作為科研數據的生產、沉澱和共享媒介,成為賦能科研範式變革的重要助推器。

  科研範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科學共同體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與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要求相適應。傳統科研範式經歷了4個階段的演化發展歷程。第一階段為經驗範式,主要是通過實驗描述自然現象;第二階段為理論範式,主要通過模型或歸納法進行科學研究;第三階段為計算範式,是指使用計算機進行仿真模擬來解決各個學科中的問題;第四階段為數據範式,也稱數據密集型科學,是指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從而得到結論。

  在數據高密度集聚的前提下,科研流程和手段得以優化,科研範式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顯著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

  科研範式發生變革時新舊範式更迭,從而推動科學理論實現跨越式發展。 科研範式的轉換往往伴隨著科學革命,即科學技術的核心理論發生全局性、根本性、顛覆性的深刻變革。 新的概念、理論取代原有的概念和理論,用來指導科學實踐,進而引發社會生活領域的革命性改變。

  在科學發展的特定時期,通常由一種範式主導。隨著主導範式被廣泛接受和長期應用,往往會出現當前範式難以解釋的科學發現。當主導範式難以解決的問題逐漸積累到引發質變時,新的科研範式呼之欲出,並逐漸取代舊範式。以第四階段的數據範式為例,在過去十幾年間,隨著大數據資源的不斷增長,數據範式得到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但隨著需要求解的科學問題日益復雜,也暴露了諸多不足,如數據不確定性問題、數據復雜性問題、數據維度爆炸問題、數據尺度邊界問題等,上述困境引發了對科學研究“第五範式”的探索。“第五範式”在數據範式的基礎上,引入智能技術,強調人的決策機制與數據分析的融合,將數據科學和計算智能有效結合起來。

  數字平台在科研範式的變革中充當著基石角色。在科研範式由數據範式向“第五範式”的變革過程中,由于“第五範式”以數據驅動和智能技術驅動的內在特征,將對科研數據的歸集、治理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數字平台通過對科研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改造,為科研數據的沉澱和利用提供了基礎,是科研範式變革中的助推器。學界針對數字平台在科研項目管理、數據共享、創新協作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前期研究。

  楊晶等提出建設國家基礎數據平台,對集成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按需組建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多元並行的科研組織模式。

  唐聖姣提出建設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以網絡為依託的科研組織,構建開放、合作的科研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張春蘭等提出將大數據技術用于高校科研的全流程管理,實現科研數據線上存儲,以便于科研項目、成果等數據的查詢、分析和推廣。

  歐龍等提出在傳統科技管理平台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的多點同步處理、智能預測等特點,提高科技管理平台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吳燕秋等從醫療大數據切入,通過構建醫療大數據平台,統一數據採集、存儲和管理標準,助力醫療數據的合法、合規共享及高效利用,為臨床科研奠定堅實基礎尊龍ag旗艦廳。

  張蘭等在梳理國內外科研進展的基礎上,提出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構建智能科研助手,面向科技創新全流程全週期,輔助科技信息深度挖掘、學科知識拓展發現、科研假設輔助生成菲爾茲獎、科研實驗智能控制、研究成果智能整合,提高科研效能,加速科研創新。

  李昱等從數據檢索與知識表示、數據挖掘與分析展示、趨勢預測與決策輔助等角度系統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科技管理變革的機遇和趨向。

  總體而言,盡管圍繞科研的數字化轉型已有一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現有成果多集中于項目管理等流程優化環節。引入智能技術,以數字平台再造科研全流程,賦能科研知識發現和探索過程,從而引領科研範式變革的具體機制和路徑尚未清晰。

  1963年,普賴斯在其著作《小科學,大科學》中首次提出“大科學”概念來描繪現代科學的規模、投入杉本知春、成就和影響。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並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支撐著現代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構成,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參與的科學共同體眾多、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融合明顯。因此對科研範式變革提出了新要求。

  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有著獨有的特征。從科研組織的發展趨勢來看,大科學時代的研究活動由個體“獨善其身”和分類研究的“孤島”已難以支撐。“單打獨鬥”和“包打天下”全譜系創新的科研模式已不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越來越依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平台和極端實驗條件及大科學團隊集體攻關。同時,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需要借助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創新引領和策源功能,統籌布局,推動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需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態勢,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眼光,發揮體制和制度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要素布局,集中有限的資源放在優先發展的關鍵科技領域,突出競爭性優勢,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創新。

  科研數據開放共享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盡管科學研究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能源缺乏、環境污染、健康威脅等人類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面前,現有以學科分割為基本架構的科研組織模式表現得力有不逮。為此,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解決重大問題,實現科學新突破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科學問題攻關對科研流程的組織和科研數據的開放共享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強調對過程性科研數據的合理存儲和開放共享,包括科研日志、不完整的數據集、科學論文草稿、下一步研究計劃、同行評審報告、未正式發表的結果性數據等。

  第四,聯合政府數據、行業數據以及廣泛的經濟社會數據和法律信息資源等的開放共享。通過科研基礎性數據的全學科、全流程和全景式的開放共享,實現創新價值鏈貫通融合、各權益相關方協同融合,以支撐重大問題的最終解決。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隨著數據量的增長、數據種類和維度的復雜化,如此龐大復雜的數據已經無法依靠經驗處理。數據要素價值的挖掘亟須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和應用。科研數據是科研產出的原始記錄,承載著重要研究信息,其體量巨大但顯示度低,是形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礎。在傳統科研範式中,科研數據通常屬于沉默資源,一般僅用于科研誠信的佐證,大量科研數據處于閒置狀態,數據內在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尊龍ag旗艦廳。近年來,科研領域數字化轉型日益深入,科研數據沉澱和共享機制逐漸完善。深入挖掘科研數據的科學價值,是建立科研新範式的必然要求。

  當前,由數字技術等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由導入期轉向拓展期。數字化技術的持續滲透和廣泛應用重塑了科技創新的格局。一方面,數字化將顯著節省要素使用成本,降低要素供給和需求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數字化將深刻改變知識的生產過程。對海量科學數據的綜合分析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整體而言,數字化轉型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優化改造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和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科技創新管理平台,激活科研數據價值是科研範式變革能否順暢的關鍵。針對研發力量分散問題,科研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推動統一科研力量的形成、加速科研機構與產業鏈形成研發“合力”,進而引領傳統科研機構與新型研發機構共享統一開放的科技管理體系。針對產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問題,數字化轉型有助于靈活配置創新資源、集成社會力量,增強協同技術攻關的韌性。利用“數字化支撐平台+精準高效的服務體系”構建科研管理和科研輔助平台可以迅速建立起高效智能的科研管理決策體系。

  早在2013年,科技部印發的《國家科技計劃科技報告管理辦法》就對科研活動的過程、進展和結果數據進行歸集,以促進科研項目過程數據積累、傳播交流和轉化應用,但仍未涉及對科研數據的系統、深度分析。綜合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提升科研過程數據的管理效能是一個緊迫且長期的工作。數據中台是匯集科研數據的中樞,也是科研管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尊龍ag旗艦廳。利用數據中台可以加強與重點研發機構的數據互通,在硬件層面建立數據中樞和機構內部管理系統的對接尊龍凱時APP下載,。基于數據中台建立數據分析中心,可以向全體科研人員提供科技信息跟蹤、科研團隊畫像、科技成果評估等智能科研輔助工具。在數據中台建設安全可靠的大數據池,根據一定規則和質量標準進行智能數據處理,將有利于更有效利用科研數據尊龍ag旗艦廳。

  從交易成本來看,數字技術提升了知識在機構內部以及機構之間的流動效率,降低了流動成本。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可以為其更有效地從外部獲取有效的反饋以解決內部問題提供幫助,從而減少創新和研發投資的不確定性。圍繞科技發展需求,快速形成科研管理數字化平台,持續優化科研管理政策環境,鼓勵企業、傳統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結成“創新聯盟”,有利于深挖零散機構研發潛力,擴大科技創新主體數量,提升科技創新主體能力,形成科研變革合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

  一方面,可以通過免費發放科研管理工具包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的形式,引導各類主體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科研工作,以前瞻的視野做好科研管理數字化的指導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圍繞科研範式變革的目標,推動產業鏈上各機構內部科研工作流程的數字化、信息化改造。

  數字平台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數字化轉型的實體依託和抓手。數字平台構築了科技創新的基座,能夠有效增強創新資源生產、擴散和應用的能力,進而提升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效能。

  其一,數字平台的建設有利于打造人機協同式科研範式,推動科技交叉融合。數字化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人人互動和人機互動兩個層面。在人人互動層面,數字平台構建了虛擬實驗室、線上會議等應用場景,保障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地區的科研人員能夠隨時進行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交叉融合。在人機互動層面,數字平台能夠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輔助科研人員進行實驗設計、操作和分析,將科研人員從機械化操作和復雜計算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放在具有創造性、思想性的科研活動上面,形成人機協同的新型科研範式。

  其二,數字平台的建設有助于推動學科交叉和學科融合。數字平台有助于推動科研數據開放,確保科研數據能夠基于特定用途被查找、訪問、互操作和重用;通過多地聯合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數字平台,能夠有效推動科研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的供給者與使用者精確對接,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科學研究,,有助于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構建全球科技合作網絡。通過加速數據科學、計算科學等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推動知識生產前沿不斷拓展。

  在以科技自立自強和數字化改革為代表的新時代背景下,技術迭代加速、需求瞬息萬變,創新的復雜性、系統性、時效性和高投入性對科研新範式變革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滿足科技創新組織模式變革和創新範式變革的需要,以數字化平台為支撐,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以綜合化、一體化、系統化的創新資源配置為驅動,以建設高效協同、全面開放、精準匹配的科技創新生態和創新平台為手段,以提升科研創新速度、質量和效能為目標,物理空間、數字空間、社會空間全面融合的新形態數字化平台建設成為推動科研範式改革的主動抉擇杉本知春。能夠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數字平台具有以下4個方面特征:

  能夠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數字平台的建設需要依賴數據和計算“雙輪驅動”。數字平台作為科研數據的入口,能夠有效沉澱科研行為中的大量過程數據,使科研數據的聚合、轉化和利用成為可能。在實現科研數據統一歸集、管理的基礎上,如何從沉澱的數據海洋中挖掘分析出有用的信息,是體現科研數據價值的關鍵,而這不僅取決于可獲取的數據量,還與數據分析算法和能力有關。利用機器學習、智能計算等先進的計算方式挖掘數據中的隱藏價值,從而實現數據驅動的科研將是數字平台的建設重點。

  能夠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數字平台的建設有利于推動全學科全領域的數據合作。通過科研數據的開放共享和合作,可以提高科學研究的透明度和傳播力,實現跨學科合作,促進更多的科研發現。一方面,數據作為學科間同質化的基礎和媒介,弱化了學科邊界;另一方面,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反過來促進了對海量數據的關聯性分析,形成學科間優勢互補,能夠解決更多復雜的科研問題。

  能夠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數字平台是科技創新支撐平台和精準高效服務體系的集合體。除了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一體化、個性化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支撐平台外,形成高效協同、全面開放、精準匹配的創新服務體系同等重要。通過數字平台的建設促進創新服務體系的優化,加速科研管理體系的流程優化、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從而為各類創新主體的高效協同和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堅實基礎。

  推動科研範式的變革既是數字平台的重要使命,也是其運行的重要保障。依託數字平台,科研數據的生產、歸集和管理方式將從大量人工、半自動化的狀態進化為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形成人和機器都能理解的數據生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計算技術對科研數據的綜合分析和挖掘將推動科研進入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全國乃至全球科學界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有望成為可能。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已進入新一輪的範式變革期。能否構建符合我國國情並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範式,帶動科技創新層級和能級的雙躍遷,是實現經濟社會變革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新背景新形勢下,亟須強化政府的統籌推進作用,重塑科技創新關系;整合社會創新要素資源,重塑科技創新生態;強化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重塑科技創新流程。因此,我們提出“未來實驗室”的概念。

  未來實驗室是指為滿足未來智慧時代科研範式變革和科研組織模式變革的需要,以科技大腦為支撐,以全面承接創新要素資源為路徑,以知識圖譜、算法模型、計算平台等為核心要素,以領域方向或創新鏈深度開放協作為手段,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和質量為目標,全面融合物理、數字、社會空間的新形態實驗室。筆者以浙江省某新型研發機構為例,探討數字平台賦能科研範式數字化變革的具體實踐。在科技創新範式的變革中,該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未來實驗室數字平台建設,強化創新組織,集成創新要素,打通創新鏈條,變革創新手段,從而實現有組織、高效協同、供需融合和具備體系支撐的創新範式。

  未來實驗室試圖解決原有科研組織模式帶來的“創新資源整合不夠、開放共享不足,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效能不高”等問題,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一種新型舉國體制的解決方案。通過聯動科技大腦數字平台和創新資源,為科研人員提供數字化科研創新資源、多跨協同科研服務、豐富的科研應用市場,從而構建網絡化、智能化、開放化的數字實驗室,全面提升科研攻關和創新活動的速度、質量和效能,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科技成果競相湧現的科研組織新模式和科研活動新範式。

  總的來說,未來實驗室是面向未來、創造未來、支撐未來、引領未來,並面向領域方向或創新鏈的創新活動,其核心是先進平台支撐和開放協同創新。未來實驗室不僅是科技創新數據平台的數字化,還應是跨越不同創新機構的協作平台,更加強調創新活動的協同和效果杉本知春,而不強調物理形態。未來實驗室的實現方式是依託一個核心依託單位,協同一個創新群體,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深度協同。

  未來實驗室將重塑制度、重塑流程,形成新的科研範式。在傳統科研範式向新科研範式轉型的過程中,科研機構、科研流程、科研人員都需要主動參與並適應未來實驗室的建設過程。未來實驗室建設與新的科研範式在本質和目標上高度契合,相比其他工作,建立在未來實驗室上的新科研範式更有基礎,也更能凸顯數字技術賦能對科技創新能效提高的重要作用。以未來實驗室數字平台建設為抓手,有望提升各創新主體數字資源建設和數據素養水平尊龍凱時人生就是博。,擴展科研合作的邊界諾貝爾獎,釋放科研範式變革潛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快速展現未來實驗室的成效。

  未來實驗室是適應科研組織模式變革的虛擬實驗室,實現從模糊到精準,從主觀決策到人機協同決策的決策方式轉變

  在以科技自立自強和未來實驗室為代表的新時代背景下,技術迭代加速、需求瞬息萬變,創新的復雜性、系統性、時效性和高投入性對于科研新範式變革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在協同方式上,未來科技創新範式將從科研工作協同到覆蓋全創新鏈的全域協同杉本知春。能夠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科研平台必然是虛擬的,具有一定試驗性質的且需要提前布局的。

  未來實驗室是通過數字空間打破物理邊界的實驗室,實現從線下到線上,從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的管理方式轉變

  數據的高密度集聚是未來科研範式變革的根本原因,也是未來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前提,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活動將會依賴數字空間。未來實驗室的建設要基于科研相關活動數據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數字化包括物理要素的數字化、工作流程的數字化、創新活動的數字化尊龍ag旗艦廳。智能化包括管理決策的智能化、統計評估的智能化、科研輔助的智能化等。數據不代表信息,能從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才是未來實驗室建設的關鍵。利用機器學習、智能計算等先進的計算方式探索數據中的規律,將科技創新數據變為科技創新要素重新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回饋映射到物理空間,跨越物理和數字之間的邊界,將數據加工成有用的信息將是未來實驗室工作的重點。

  未來實驗室是實現與科技大腦協同聯動的實驗室,實現從受限到無限,從依託局部空間和有限資源到依託數字空間和海量資源的組織模式轉變

  未來實驗室是科技創新支撐平台和精準高效服務體系的集合體,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一體化、個性化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支撐平台,與形成高效協同、全面開放、精準匹配的創新服務體系同等重要。這就需要實驗室的建設主體、監管主體和參與主體科學分工高度協同。面向監管主體,預留數據接口和服務接口對接科技管理系統,同步科技大腦創新資源數據的同時,將未來實驗室產生的各種創新數據上傳給科技大腦。面向服務對象未來實驗室將對各類科研機構、科研人員、企業全面開放科技資源、科研合作、產創對接等服務,緊密合作,高度協同杉本知春。

  未來實驗室是探索深度開放協同的新型科研範式的實驗室,實現從線下到線上,從科研工作協同到十方聯動和創新鏈全域協同的協同方式轉變

  未來實驗室的支撐平台和服務體系並不只是服務于某一個機構、某一個學科或者某一個地域,不同地域、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可以在未來實驗室的共同的數據池中開展挖掘分析研究,科研數據成為不同學科融合聯結的節點,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撐全學科領域創新能效提升。圍繞重大問題,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共同設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實驗、分析實驗數據,不同的知識、理論、方法、數據頻繁相互交織和影響,通過整合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和工具,形成不同學科人員之間能共同理解的研究框架尊龍凱時、共有的科學語言、共用的科學數據、共識的分析方法。利用跨學科的數據合作全方位打通科研活動的堵點和難點,勢必全面提升科研攻關和創新活動的速度、質量和效能。

  未來實驗室是引領體系重構和制度重塑的實驗室,實現從手動到自動,從依賴個人能力到依賴人機混合智能的科研組織治理模式轉變

  未來實驗室將引領基于數字空間的科技創新行為、組織方式、治理方式的一系列變革。面對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承接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任務需要快速集聚創新資源,高效開放協同攻關,以創新的組織模式高質量推進。重點要解決與誰協同創新、如何協同創新、成果如何轉化和應用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未來實驗室將在重大科技任務協同攻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解決從管理治理方法創新到組織模式創新再到科學範式創新的過程。通過“一站式”的協同攻關平台建設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信息壁壘,完成多元化創新資源配置、平台化協同攻關、開放化成果輸出,有望極大地提升科研創新的速度、質量和效能,加速區域內高質量協同攻關。

  未來實驗室是引領科技創新範式變革的實驗室尊龍ag旗艦廳,實現從實驗到計算,從依賴經驗和體力到依賴數據、知識和計算模擬的創新範式轉變

  未來實驗室通過高度密集的數據和高度智能化的計算帶來科學範式的創新。未來實驗室的建設有助于實時掌握相關領域產業結構和創新資源的分布,以數據和計算驅動的新範式,以數字化開放創新平台為支撐的新模式,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未來實驗室將解決如何精準定位創新平台、如何推進開放協同創新、如何構建研究與產業雙循環等重要問題。

  未來實驗室的本質是以數字化消除信息壁壘,通過科研活動中項目策劃輔助、創新資源組織、任務協同攻關、成果閉環管理等環節的線上化,實現科研活動的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未來實驗室的建設發展有以下3個方向。

  從廣度上來說,隨著未來實驗室的推廣應用,各個技術領域對知識圖譜、算法模型、計算平台等核心創新要素的認識與需求被喚醒。從深度上來說,高價值且實用性強的細分技術領域是未來實驗室做深做透的方向,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與科研創新的結合點愈發精準,應用場景顆粒度不斷收斂細化。以計算材料學為例,通過未來實驗室提供的算力資源和算法模型科普,可以對材料的性能進行事先的預測和設計,從而大大減少實驗試錯的成本和時間。近年來,計算能力突飛猛進,數據快速積累,新興的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方法令計算材料學如虎添翼。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方法將高通量計算、高通量實驗、數據庫或機器學習方法高度融合,極大地擴展計算材料學的預測效率和能力。而以材料數據為支撐,利用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將材料制備工藝、組分、結構和性能等多模態、多維度下的大量數據進行匯聚,並高效準確地從中提取規律、價值。

  依託未來實驗室平台在跨學科、跨領域創新主體中的應用,多學科數據驅動的交叉融合研究能夠建立共同的框架和科學語言,賦予研究者更多的創新空間。同時,數字平台提供多學科研究者協作的基礎,改善項目管理流程和資源同步效率,能夠充分釋放各領域研究者的優勢和特長,保證跨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順利開展。未來實驗室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的發展應用,有望推動大科學時代重大科研問題的解決,構建科學大數據時代的跨領域合作新生態。

  以未來實驗室為紐帶,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科研範式轉換能夠為產業改造升級乃至新興產業崛起提供理論先導和知識儲備,反過來,產業變革及其創新發展又為科研範式轉換創造物質條件與旺盛需求。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機融合,有望打通科技成果用于產業應用的通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新興產業孵化。

  項目來源:2022年度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智能社會治理實驗演化推演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2022YFC3303100);2021年度浙江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未來實驗室數字化管理和科研輔助工具平台”(2021KG0AC01)

  產業 工業化 數字化 人才 創新創業 顛覆性技術 科技指標 科技政策 前沿技術 知識產權 智庫